中國人造形專集

定價 NT$495

漢聲雜誌第 7 期
作者 | 漢聲雜誌社
頁數 | 108頁
規格 | 21.5 x 28 cm
裝訂 | 平裝
語言 | 中文-繁體

已售完

當商品重新有貨時通知我。

貨號: MAG007 分類: ,

描述

人形體的美,可以說是一切美的根源。我們若以開闊的視野來觀察人類各民族,可以發現由於生理特徵、文化背景的差異,每個民族在不同的時空中,都發展出他們人像造形美的獨特愛好和習尚。這就像大自然賦予各種植物以不同顏色、線條和香味的花朵一樣,是值得我們讚歎、欣賞的。
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年代裡,也凝聚出了自己獨一無二的造形審美觀念。然而由於近代中國處於東西文化劇烈激盪、交融的狀況,在歐風美雨的浸洗下,不少人動搖了對固有文化的信心。連帶的,彷彿對自己的容顏、肢體也失去自信了。今天一般審美往往都以西洋潮流為時尚,就拿女子的美容來說罷,除化粧術抄襲歐美外,更不惜動手術割眼皮、隆鼻、墊下巴、豐乳,甚至有人把頭髮也染成黃褐色,這豈是不改頭換面,變成外國人嗎?
觀察目前社會的整個審美習尚,我們不由得想起了莊子「邯鄲學步」的故事:往往壽陵地方的人,本有自己走路的方法,然而卻偏有人羨慕邯鄲人的走路姿態,千方百計前往摹倣的結果,發覺不但學不好邯鄲人走路的美點,就連自己原來走路的法子也忘了,只得匍匍而返。這個故事該是教人不能忘本,也唯有在清晰的自我認識下,才能學習成長。
漢聲雜誌在這一期【中國人造形專集】中想要做的,主要的便是藉歷史文物的展現,使我們能更清晰地看清自己民族容貌的特徵,找回並肯定我們自己民族的美點。我們因此把中國人一萬年來,從新石器時代以來有關人形的藝術作品,做了一番整理和串結,為的是希望藉此能浮現出中華民族形貌的大致輪廓。我們相信,藝術品就像一面明鏡,可以真實地反映出民族的性格、容顏來。我們大可從中汲取富於健康、活力[的一面,進而建立我們今天的民族自信心。
當我們將歷代的藝術品匯集一處,並列欣賞時,很驚訝地發現到,不同年代的藝術家在表現人體美時,事實上也流露出了屬於那個年代的民族精神特質。由藝術品裡中國人造形的強健和衰弱,充份地反應出中國歷史的興衰來。
民國三十一年,我國對日抗戰最艱苦的時候,羅家倫在重慶出版【新人生觀】一書,其中「恢復唐以前形體美的標準」一文中談到:中華民族的體格,本來是雄健優美的,不幸後來漸漸退化、漸漸頹唐了。
中國人的遠祖「穴居野處、菇毛飲血」,戰勝自然環境,開闢錦繡河山,是靠著偉大堅強的體格。就據有史以後的記載而言,無論湯、文王、孔子都有魁梧威嚴的儀表。在最早的文學作品【詩經】裡,形容男女形體美的作品很多,男子中可以公叔段為代表,「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這種力大身強,乘馬飛舞的男子,是當時男性美的典型。詩經中的美女,當可以莊姜為代表,她的美又是如何呢?「碩人其頎,衣錦褧衣」,「華彼穠矣,顏如桃李」,可見她的美也是健偉豐滿、端莊流麗的。
從文學和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出這種先民對健與美的要求,一直到唐朝都還維持著。唐朝是中國的鼎盛時代,男性固然崇尚雄健,就連文學中形容最多的唐朝標準美人楊貴妃,也是以豐滿為美的。「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時騎馬入金門」,從楊貴妃姐妹騎馬入宮的颯爽神采,可以瞭解唐朝的尚武精神,便連婦女也都不例外。由今天仍可見到的唐代美術品中,那份民族體格的沉雄壯健,能不令我們精神一振嗎?
宋以後的中國人造形,便逐漸走向衰弱了。此後中國人體格的積弱,原因自然很多,如幾次的異族壓迫,一千多年來八股的戕害,小 腳對女性的摧殘,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到近百年來,更有鴉片煙為毒。體格衰弱了,精神自然也就隨之墮落。
「一個民族身體的強弱,正可以象徵一個民族的盛衰。」因此羅家倫在當年的文章裡大力地寫出了結語:「我們要恢復民族過去的光榮,首先要恢復我們民族在唐以前形體美的標準!」
在中國人造形專集裡,我們除了介紹美術品中的人物造形外,也藉著平劇、民間藝術、看相、挽面和市民的晨操國術,試圖從中整理出中國人造形的原則。
最幸運的,是今天我們在台灣仍能經常欣賞到國劇的表演。國劇上承八百年傳統戲劇,經無數天才演員的努力,融會了中國歌唱、舞蹈、戲劇、雜技和武術,成為千錘百鍊、最具中國肢體表現特色的舞台表演。在世界不同民族的表演形式中,國劇亦堪稱為最別具風格的一朵文化奇葩。
我們為了更深一層瞭解中國表演與西方戲劇、舞蹈的根本不同,往大鵬國劇學校做了一次比較式的採訪,在年少學生的拿鼎、踢腿、下腰、觔斗、翻滾、跌撲中,我們瞭解了中國肢體表演的基礎,也深深覺得,其中實藏有無限值得在學術上、藝術上繼續深究的可能性。
此外,有鑑於今天美術學子人人以西洋維納斯為基礎素描範本,現代美術作品缺乏民族表情的問題,我們特地深入民間藝術的表現領域,試圖從中找到新的生機。在台灣最古老廟宇之一的台南大天后宮裡,我們徵得廟方許可,脫下神像塵封的重重披肩,拍錄數十件三百年前的泥塑神像作品,也瞭解了中國藝人如何觀察芸芸眾生的相貌,從中歸納出理想神性典範的創作情況。從藝術性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觀世音與媽祖實可稱之為我們民族的美神。也希望藉此報導,大家能更深切地瞭解民間廟宇在地方上所負起文化及藝術教育上的功能,並不上於一幢博物館,而其中所蘊藏的藝術形式,更足以豐富我們民族的文化。
我們在中國人造形的探索中,發現到不只是神佛的塑造,凡是做為中國人形貌至高典範的,都有大致共同的形像,諸如方臉、大耳、修眉、長目….由於這些容貌特徵與中國民間長久流傳福祿壽的理想有極密切的關聯,使我們想到了一個極有趣的題目,那就是中國人最熱中的看相了。除了追究古來中國看相的哲理外,也藉此可以瞭解中國人對容貌體態的認識和要求。
挽面一篇,是採訪目前已逐漸消失的一門古老行業和習俗。我們都知道,挽面過去俗稱「開臉」,是古代女子從黃毛丫頭轉變成新婦的重要的定型歷程。我們在採訪中,不禁也體驗到古人在人生過程裡,曾那樣地注重從外形到內在的改換,就像周代古禮中的「男冠女笄」的成年神一樣,在生命的重大轉換中,能有煥然一新的姿容去面對未來,是多麼的歡喜呢。
說到現代的中國人造形,就在我們的生活週遭、生民百態裡,也可以找出中國人的特殊表現來。漢聲編輯為此起了大早,在台北地區的範圍內,去看清晨的市民們如何舒腿活足,展開一日的生活序幕。從市郊以至市中心,我們看到的是成千上萬做早操的男女老幼。他們跑步、快走、打羽毛球、跳土風舞….當然,他們也練國術功夫。在早晨的新公園裡,我們拍攝了練各種中國功夫的動人場面,其中包括了劍術、槍棍、梅花扇、拳術等等,特別是太極拳,相信在全世界各國大概也沒有任何武術,能和太極拳一樣,如此普遍、深刻而又形象化地表現出一個民族的特質來。這不僅是武術,實在已經是高度藝術化的肢體表現了。
我們相信,強健的國家要有強健的人民,看見早起市民們蓬勃的朝氣、煥發的容顏,今天有誰還敢如同清末一般,喊中國人做東亞病夫呢?漢聲在中國人造形專集裡,引許多歷史文物以見證中國人的容顏,希望藉此建立今天民族形體美的自信。
漢聲過去自第一期到第六期,已展開了「天、地、人」--有關中國歷史、地理和人文的序幕。從這期以中國人造形為題做嶄新的開始,以後我們除了每期的專題外,另闢專欄,延續天、地、人的體系,做細水長流式的報導和論述。希望你喜愛這些屬於中國的題材,也能參與我們的努力,使中國的傳統和現代能水乳交融地會合在一起。

目錄

序4
一萬年來中國人 文:蔣勳6
黃帝子孫的形象25
中國舞台上的肢體語言 文:奚淞32
喜逐顏開 談挽面習俗 文:黃盛璘46
傳統雕塑的殿堂 大天后宮 文:江聲49
看相 訪傅樂成談中國觀人藝術 文:莊展鵬60
早起的台北人
看國術中的肢體表現 文:葉影農66
先秦時代隱晦的人像美術 文:袁德星74
系列報導
訪陳奇祿教授談插圖 文:春生82
系列報導
重尋郁永河的足跡(下)
文:蔣勳90
回響
誰來愛我?100
十月十三日
滿州愛鳥座談會
文:馬以工101
編後語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