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蠟花

定價 NT$540

漢聲雜誌第 42 期
作者 | 漢聲雜誌社
頁數 | 96頁
規格 | 21.5 x 30 cm
裝訂 | 平裝
語言 | 中文-繁體

尚有庫存

貨號: MAG042 分類: ,

描述

在這一期裡,我們特別要推介給讀者的是貴州民間至今仍然盛行的蠟花工藝。蠟花一般通稱蠟染,是淵源久遠的傳統手工藝之一;然而宋代以後廣大漢人地區早已消失,唯獨貴州及其相鄰的少數民族依然使用至今。
貴州民間,女孩子從小就在母親指導下學習作蠟花,她們的日常用品和衣飾都用蠟花製成,代代傳承,深以擁有精美蠟花實物為美德和富有;而這樣一種簡單的靛藍,兩千年來居然提供他們多種美的享受。處於今日紛亂吵雜、快速貪婪的現代社會裡,欣賞這許多質樸寧靜的蠟花,不能不令人感佩貴州婦女對手藝的認真以及對成品的愛惜,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除了說明蠟花的歷史、使用情形之外,編排上特別呈現其紋樣、布局和製作手藝。後者,我們配合手繪圖畫,說明製作蠟花的全部過程;前者藉著解構整幅蠟花,釋放出局部甚至最基礎的單一母型,讓你一眼看見那力量之源。「貴州蠟花圖錄」也是在這個構想之下,傳達給你豐富多樣的蠟花之美,至此其源於信仰、神話和生活的種種取材也就一目了然。
端午包粽子掛艾草是年年如此的熟悉節景,「山西代縣端午習俗」卻不止這般。他們繫花繩繩,在孩子身上貼符,在門上掛掃災刷,最耀眼的是大紅公雞處處貼;雖然同是求吉辟邪,當地不同的種種說法卻別具趣味。本期中國茶文化系列「龍團鳳餅樣並圓」道出飲茶之風到宋代,已成為上通王公下至林野的民族文化現象,文中流露茶品及茶具在古代文人生活中層層昇華,宜可媲美文房四寶。
如果把大黃河滾滾東流的節奏轉化成舞蹈,會是何種樣貌和風情呢?出現在黃河壺口之演的「宜川胸鼓」,他們鶴勢螂形的裝扮,擺頭擊鼓、踢腿轉身之俏狠狂猛的勁道,待你翻開本期看了就知道。沿海僑民回鄉建祖宅則是一種經濟活力的躍動了,你將在「港後佘宅」中看到融會異國文化的民居建築。
時序入夏飲食求清淡滋養,河南南陽兩道植物性的「漿麵條和芝麻漿麵條」風味獨特,任誰想到用清漿水、用芝麻葉竟能調理出如許香淳又營養的麵食?民間的飲食方式著實經濟實惠。四川的「龔扇子」則見出民間竹絲工藝的極致,龔氏一門四代傳習編扇,從清末至今,以一務農的清貧世家成為朝廷官商求扇的對象,足示龔扇已非徒為搧涼之具,而是入藝之作。
「鄂倫春人的葬熊」是一篇大興安嶺上的奇風異俗,當地對熊的稱呼,獵到熊後舉行熊頭、熊骨風葬的整套儀式,讀來驚其異又覺其趣。系列篇幅如小市民經濟、文明的反思、影像剪貼等在本期中也都有精闢出新的內容。最後民間博物館的「美人海報」尤為可觀,細膩的畫面流溢出六十年前的美感與流行風尚,可為民俗參考資料。
貴州蠟花
蠟花一般叫蠟染,學名蠟防染。這是用蠟在布上繪花,染色時利用蠟的排水性,使塗蠟部份不能著色而顯花,再經過加溫去蠟、漂洗等過程製成的。蠟染布在染色時,由於蠟花在攪動中開裂,染液隨著裂縫滲透,就留下了人工難以描繪的變化萬千的冰紋。蠟染盛行於貴州民間,女孩子從小就在母輩的指導下學習的「點蠟花」。十幾歲的姑娘,有的已經成為熟練的蠟染藝人。她們的日常衣飾如頭帕、衣裙、書包、被面、包袱布和床單等多用蠟染製成。貴州蠟染的分布很廣,遍及黔東南、黔南、黔西南三個自治州及畢節、安順、六盤水三個地區的三十多個縣巿。特別集中而具有代表性的要數貴州東南的丹寨、黃平;南部的荔波;西部的大方、織金、六枝、水城;以及中部的安順、鎮寧等縣巿。以苗族、瑤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以及革家、繞家(苗族的一支)等對蠟染的應用最為廣泛。貴州全省使用蠟染的人口約有八十多萬。

目錄

貴州蠟花圖序1
古老的民手工藝術 文:陳寧康.傅木蘭17
紋樣與圖案 文:陳寧康.傅木蘭19
蠟花製作材料準備 蠟染用蠟.綻藍.蠟染用布26
蠟花製作工序
安順苗旅姑娘做口水兜蠟花 文:胡惠禎31
生活中的蠟染 文:陳康寧.傅木蘭39
貴州蠟花圖錄41
山西代縣端午習俗 文:李振球59
民間工藝-紙符的做法 文:劉叔慧63
鳳餅龍團樣並圓-茶品與茶具的昇華
文:張道一65
宜川胸鼓 文:楊世華69
港後佘宅 文:林楠71
南陽風味漿麵條和芝麻葉麵條
文:張兼維75
龔扇子 文:宋良曦77
人花銅錢鬼花紙錢
文:郭立誠83
鄂倫春族85
文:馮利.雅之88
換不回的伯公壟
文:李奕興91
另一類等待 文:張照堂93
六十年前美人海報
文:莊伯和96
洋商老廣告的奧秘 文:蔣翠英 封底裡
月亮巴巴 封底裡
六十年前美人海報 文:莊伯和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