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專集
定價 NT$495
漢聲雜誌第 12 期
作者 | 漢聲雜誌社
頁數 | 108頁
規格 | 21.5 x 28 cm
裝訂 | 平裝
語言 | 中文-繁體
已售完
當商品重新有貨時通知我。
描述
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中國人一代代的茁長、壯大。看到街上背著書包、神氣的小國民,我們很想拉住他,問道:「你知道,一碗飯怎麼來的嗎?」
我們絕大多數受現代教育的小國民,恐怕對此所知不多罷!
近年來,由於人們處於急遽變化的工商社會,逐漸忘卻了一個真理:人類一切文明的發展,終究還得根植於大地。中國人漫長農業社會的經驗,非但不像許多現代人所想像的那樣落伍、不值一顧,反而是我們最可領取教益的財富。
也因此,漢聲在製作一連串有關古物、古蹟的「文化國寶」專集的期間,開始思考到中國文化的根本,原在於順應自然與天時的傳統農業生活,而吃稻米長大的中國人,也不該忘本,光顧享受文明的成果,卻忽略了飲食的出處。
抱著「一米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心情,我們精心籌畫,完成了這本『稻米專集』,期望它能滿載農村的綠意,從翻飛的稻浪和辛勤的農夫身上尋找到中國文化最牢固的根柢。將來,手中拿著稻米專集的人們,不妨也帶了家裡的小國民,去認識一下:一碗飯是怎麼來的?
根據這耕作原理,我們把稻米專集規畫成四大部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方面藉由圖文呈現水稻由開田、整地、選種、浸種、育秧、插秧….以至收割、入倉的一年傳統農業步驟。一方面也因應四季的特性,分別申論稻米的特性、中國農業文明在技術上的躍升關鍵、稻米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以及稻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我們在這裡,先把這四大段落描出簡單的輪廓:
春耕--春天,是土膏初動,萬物萌生的季節。也是這嫩秧逐漸布滿田疇的時刻,我們以一連串的文章,來探討稻的起源,地球上野生稻到栽培稻的重大演變,以及中國古人的主食等問題。這段篇幅裡,我特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的張淮勤,他以顯微攝影,揭示出一粒稻米的真象。詩人說:「芥子裡藏世界。」的確,由顯微攝影來看,一粒稻米所顯示的神祕也是無窮盡的。
夏耘--夏天,是農作欣欣向榮的季節。在這個段落中,我們來認識中國農業技術中幾項關鍵性的發明,諸如水稻精耕法,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耕田器具的演變,牛的馴化,牛與犁的結合,田肥和水利的運用等。今天,往往一些我們看起來理所當然的農業事務,卻是我們民族賴以綿延不息的重要關鍵,重新瞭解一遍,別有滋味。
秋收--秋天,田野裡滿載著黃金也似的穀穗。在這欣喜收穫的季節,我們大可好整以暇地回顧民族「吃的歷史」。民以食為天,糧食也是歷代治與亂的重要關鍵。這段篇幅我們看到古代水稻由南向北傳,與北方進步的農業技術結合,產生了輝煌的水稻文明。由於歷史上人民的幾次大遷移,江南被開發成良田阡陌的「中國之米倉」。此後,勤勞的中國農民向山爭地、向湖要地,更不惜離鄉背井,飄洋過海,向海外開發新天地。今天,我們安住在三百年前中國農民所開發的蓬萊寶島上,實在應該好好審視一下這段鑄在大地上的歷史。
冬藏--冬天,米糧入倉。詩經中說:「十月穫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辛勤了一年的農民在歲末至初春,大可以歇歇手足,飲酒以消天寒了。因為糧食充足,中國人才有餘裕進行文化的創造活動。也在這段農閒時刻,我們來檢視稻米農業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性格的影響。由耕織圖,古代宮延的勤農詩圖說起,我們又匯集了民間有趣、有知識教育性又富人生諷喻的農諺,十足稱得上是「農村的天籟」。此外,我們分析了中國人因七千年農耕而產生的勤勞、堅韌和「土氣」,相信這份特有的個性,才是使中國衝破未來歷史風霜迷障的憑藉。
最後,我們談到「敬米」、「惜米」觀念,稻米的信仰和禁忌。又根據故宮耕織圖中農耕的最後一景--「祭神」,我們來到客家農村美濃,採訪當地居民進行年尾祭拜土地神的動人實況。由此我們可以深深瞭解到,中國人對大地眷戀的一份深情。
在四段順農耕季節推移的段落結束之後,黃俊傑的「稻作農業在傳統中國的地位」,提供了一個全盤性的視野,認識稻米與中國經濟、社會、政治和思想的緊密關聯。
每口進行一個特殊的專集,我們都希望藉著田野調查和實地採訪,使讀者能有切身的臨場感,由感性的層面接觸到底層的知識。這一回,漢聲編輯除了遍走農村、訪問老農之外,也親自捲起袖管,下田嘗試收割和插秧的滋味。在桃園縣龍潭鄉三坑村張良雄的農地裡,先後兩次下田工作,我們著實體驗到了過去站在陌間壟上旁觀所不能領會的動人經驗。特此撰文記下,贈給未曾下過田的朋友,也是獻給長年田間辛勞農夫的一份敬意。
我們至此大致知道了:一碗飯是怎麼來的?也瞭解到:稻米農業是我國向未來推展所不可輕忽的一環。
台灣是繼江南開發之後,中國最富裕的新米倉,奠定了我們發展、繁榮的契機。回顧歷史,從明鄭寺代行屯田制開始,多次的歷史動亂,由日據以迄光復,都是因為糧食豐足而造成了安定。一直到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期,民國四十一年到五十五之間,台灣的農業品出口每年達十四億美元,支應了大部份進口貨物所必需的資本。其中,以外銷日本的蓬萊米佔大宗。也因為稻米撐腰,國內的工商業產生了傳奇性的起飛和突破。
在今天世界性的經濟低迷狀況下,興其一味憑空地好高騖遠,不如踏實地從土地做起,安頓農村,有效而非傷害性地使用土地,都是我國長治久安的基礎工作。此外,今天人們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慣,據世界性的消費調查報告,我們國民的生活消費額,已高佔世界第七位。在這時節,中國數千年由農業而產生的對物質敬重、節約的文化性格,更是今日社會,趨向急功近利、奢侈浪費的一劑清涼解藥。
在今天熱烈的文化建設聲中,我們固然要音樂、美術、戲劇、舞蹈,以及更多、更好的博物館。但在一切文化現象之下,我們該也注意到:一國文化基本上是由於「吃飽了飯」,以及人們主食的種類而形成的。由於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稻米密不可分,我們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成立一處「稻米博物館」,其中可陳列中國歷史農業文物,台灣近代稻米改良過程,使國人有機會一覽中國稻米農業輝煌的成就。如若館址設於近郊,館旁環繞著水田,定期由專人向來遊賞的學生及社會大眾,就實地狀況,講解水稻傳統耕作的過程,相信將是怡情益智、認識文化的最佳教育。
在漢聲製作稻米專集,探究稻米的一段工作過程中,一代的中國孩子也正日日汔著白米飯,日日成長壯大,他們就是未來的民族棟樑和文化承續者。我們很想對他們說一聲:
多吃一點米飯罷!快快長大罷!孩子,將來不要做一條米蟲,要做直上青雲的米龍!
目錄
序6
春耕8
神奇的黃金種子12
宇宙靈氣所鍾 談稻米的植物性和營養15
馴化了曠野裡的稻子 談野生稻到栽培稻的演變22
吃小米粥的孔夫子 「由五穀」看中國人主食的演變26
在來米與蓬萊米 淺談稻米品種30
.開田.犁田18 .耙田19
.耖田.碌碡21 .選種.浸種24 .布種26 .插秧28
夏耘32
誰知細細青青草,中有豐年擊壤聲
談水稻的育秧移植36
肥料不下.稻子不大
談肥料使用和土地生態37
行過古代田野的耕耘機
中國農具的演變38
.談牛和鼻環、軛、犁結合運用42
不吃牛
中國人與牛 文:郭立誠46
水過田肥
談中國古代的水利建設46
耘草34
秋收50
江南.中國最豐碩的米倉
談中國南方土地開發的歷程56
向山爭地.向湖要田
談土地開發的極限60
尋找更飽滿、更可靠的穀穗
談歷史上有名的稻米品種62
帶了稻種飄洋過海的農民
談尋找新土地的海外移民63
.收割.打穀58
冬藏64
用圖畫來推廣農業 從勤農到耕織圖68
敬穀觀念和賤米報應72
土裡土氣的中國人74
農村的天籟 談農諺76
穀神.社稷.土地公 美濃觀祀78
.曬穀66 .入倉74
稻作農業在傳統中國的地位 文:黃俊傑82
漢聲下田日記 文:奚淞88
系列報導
中國古典園林 蘇州園林之美 文:唐香燕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