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專集
定價 NT$495
漢聲雜誌第 1 期
作者 | 漢聲雜誌社
頁數 | 116頁
規格 | 21.5 x 28 cm
裝訂 | 平裝
語言 | 中文-繁體
已售完
當商品重新有貨時通知我。
描述
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已充滿了攝影的成品,從大眾傳播圖片,令人目迷五色的商業廣告、各種電影招貼和裝飾畫、、以至於個人生活中的紀念相片。由於印刷複製技術的飛躍進步,使我們無時不處身在充滿了圖象的世界裡,對攝影存在的重要性倒反視若無睹了。
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消除種族語言的隔閡,這推動近代人類文明進化的攝影術發明是很晚近的事。自清道光十九年(西元一八三九年)法國宣佈大蓋爾銀版照相法研究成功的後十年,攝影術來到了中國。在清末年間,攝影初以「紙上留影」魔術的姿態出現,然而可以想見當時的有識之士若展望它在文化、藝術、教育、傳播上未來的種種可能性,該有何等的興奮。
當我們著手策畫這一期中國攝影專集時,也沾染上了同樣的興奮,因為由於攝影傳來不過百餘年,在我們的採訪中,從年齡稍長攝影工作者口述的經驗和收藏的老照片裡,我們似乎也參加了中國攝影發源的年代、目睹了後的發展。
漢聲雜誌英文版中曾經刊登過郎靜山的老照片,因此我們這次專集的採訪也第一個找上了他。聽到我們的整個構想,他很高興地取出,他收藏的著色玻璃正片,這是美國密西根大學贈送給他的中國老相片,交給我們發表了。手執著這從海外流浪回來,精緻脆弱的中國老相片,他說:「可別弄破喲。」
郎靜山熱心地為我們引見了中國最早攝影團體--「光社」的創始人黃堅。黃堅告訴我們在戰亂中,他的照片大部份都遺失了。幸虧黃太太東掖西挾,將兩本光社年鑑帶到台灣,這珍貴攝影史料中的第一冊後來卻遭攝影同好輾轉傳借,竟致不知所終,是很可惜的事。在談話中,最令我們感動的,還是當黃堅談起他在北平時揹著相機,率先領導學生參加「五四」運動的情景,一時豪氣干雲,他似乎又回到了那生龍活虎的年代。
為了尋找黃堅提及的五四運動照片,蒙國史館館長黃季陸及黨史會主任委員秦孝儀的協助,我們得以查閱了很多資料。終於找到了一張如黃堅描述的、有羅家倫在內的學生示威遊行相片,至於是不是當年黃堅拍的,就不得而知了。
與愛好攝影的王惟伉儷認識,也是郎靜山介紹的。王惟給我們看了他母親在世時小心收藏的,家人於清末年間在北平照相館拍攝的玻璃底片,甚至連當年照相館的包裝、封套都還保存得十分完好。
為多瞭解中國早期攝影器材來源,我們聯絡上了台北柯達公司。他們除為我們向美國總公司查詢五十年前的資料外,更介紹了曾在上海經營照相器材多年的王文浩。最予我們以深刻印象的,是當我們著手整理資料時,一個星期天早晨,六十多歲的王文浩五點鐘便起了床,徒步跑過半個台北大街,來到漢聲雜誌社。據他說:跑步一方面是為了健身,一方面是保持頭腦記憶的清晰,以接受漢聲的訪問。那天,我們的確工作得愉快。
為中國近代留下不少珍貴鏡頭,並且影響力最大的,要算是新聞攝影,新聞攝影的範圍說來也很廣,上至國家政治、經濟:下至工藝、風景….都可列入新聞攝影的項目。當我們作各項目照片的搜尋時,經常為國外報章雜誌攝影的名記者張廣基不惜翻箱倒櫃,找出他父親在清末民初拍攝的中國北方風景照;他搔頭笑說:「又是搬家、又是颱風漬水,保存下來的相片可真不多了,你們該去看看張進德,他收集的照片才棒!」
住在北投的前中國製片廠廠長張進德坐在客廳裡,打開了他親自精巧裱貼的照相冊,風光、人物、政治大事都分類註記,是我們在採訪多人中,對照片整理、底片收存最仔細的。若有更多人著意如此,中國的相片資料又可致散失難尋呢?
我們也採訪了備受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推崇的、「中國古代工藝圖說」的作者譚旦冏。滿書房都是多年來的攝影資料,最特出的莫過於抗戰時為南京博物院工作,他親自攀山涉水,在四川一帶辛苦拍攝下來的民間工藝圖片。曾經留學法國,一心想作個長頭髮藝術家的他,卻在這次民藝收集工作裡,得到了中國最質樸的洗禮。
做戰地記者是從事新聞攝影中最危險的、也是最富挑戰性的工作。我們先採訪了郭琴舫,這位名字經常出現在中央日報照片欄的名記者在大學畢業時恰逢抗戰,他於是揹起相機,自願參加抗日戰爭。拍下了著名的重慶大轟炸場面。在我們採訪他時,才進一步瞭解他原是學美術的,並且自少年起就勤練西洋拳,是民國二十五年上海輕量級拳王。在一份老體育雜誌的封面上,我們看見他赤裸的筋肉 結的上半身,作健與力的鬥拳姿態。愛好美與正義、強健和過人的勇毅,更成了我們後來採訪更多戰地新聞記者一致的印象。
郭琴舫拍攝的抗戰照片,因為當年多寄往國外作抗日宣傳用,大多都散失了,他說或可到中央社查查看。於是我們經過中央社社長魏景蒙的協助,來到中央社資料室。雖然仍沒有找到郭琴舫的照片,卻是我們在採訪中所能看到的,收藏圖片最豐富的所在。在興奮中,我們直翻查到三更半夜。中央社的照片按年代、事件分類,由於他們的新聞通訊工作,新的資料尚不斷在增加中。然而局限於中央社成立的年代,中國早期的照片資料尚不完全。根據我們工作所得的經驗知道,這一部份的史料尚可從私人收藏中發掘,中央社若能登高呼籲,必能收集起更完整的照片資料。這工作要做就得趁早,因為大部份歷經戰火流離、僅存的史料照片,都處在逐漸損壞或散失的狀況中。
談到戰地記者,不能不提到不小亭,他是中國最早新聞電影的拍攝者,人稱「新聞片王」的。五年前,我們就曾經想採訪他了,然而由於他受美國米高梅公司的合約限制,不能供給我們圖片,當時他笑著說:「五年後,等合約滿了,你們再來找我罷。」
五年後,我們踐約而至,卻發現他因年前的患病,記憶力已不十分清楚了。那天我們坐在他舖了雪白地毯的客廳裡,聽頭髮蒼蒼的王小亭成天馬行空式的漫談,從民國以來的一件大事躍向另一件大事。在輩份上可說年輕一代的新聞電影工作者張進德和張廣基(他倆曾在砲火下並肩採訪過金門八二三炮戰)當時也在場,非常仔細地替王小亭的回憶理出章節。在這樣的一席談話中,我們著實體會到,作為一個新聞攝影工作者是如何奮勇穿越了動蕩的時代,為時代留下真實不容歪曲的紀錄。
在我們一連串的、關於中國攝影的採訪中,人牽引出事件,事件又帶來了人物,彷彿可以讓我們永無休止地繼續探索下去。然而六個月來的工作,已使我們的專集大致掌握到了百年來中國攝影的經緯脈絡,以及不少呼之欲出的優秀攝影工作者的面貌。繼續搜尋我們自己的照片以及從照片裡認識近代中國的歷史,這工作當然永遠是值得繼續的,我們期望今後會有更多人的關心和參與。
當這本專集終於經過照相製版,印刷成書,於是又多一份照片的傳播印刷品,加進這充滿了圖象的世界。但願它能具有一切我們所能預先設想的良好品質,那麼,我們就可以將這一點工作成績,向無數過去的、今天的以及未來的優秀攝影工作者致敬。
目錄
序 17
中國攝影的發展
郎靜山口述‧榮智文整理 25
攝影社團
訪談北平光社和上海華社 30
新聞攝影
從相片裡看近代中國 文:奚松 37
新聞片王王小亭 52
黃俊榮收藏的老爺相 文:江聲 60
王文浩談柯達在上海 文:費開靈 64
生鏽的銅鏡
談中國古代光學 文:蔡仁堅 67
大好河山 73
畫意傳神
郎靜山的攝影集錦 文:郎靜山 90
重逢
郎靜山與他失落多年的老照片 98